小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
为了对小学生读书现状有真实全面的了解,我们前不久抽查了上海徐汇、虹口、普陀、松江四个区较具有代表性的十二所小学,调查对象为三到五年级的小学生。共收到有效问卷一千多份。调查问卷分现场题和平时题两部分,现场题以世纪出版集团最近两年出版的150种儿童书籍做样本,让学生在一节课时间内随意取阅,然后填写答问。平时题是对学生日常阅读情况的调查。
通过调查,发现了一些重要而有趣的信息:
(1)在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中,所受青睐的程度,依次为动漫卡通类、故事类和科普类。其中动漫类图书高居榜首,为40%,男孩读者是动漫的主力军。紧跟其后的是故事书,为35%。科普类稍逊,为15%。人物传记也有一小部分的读者。最近在小学生中较为流行的书是:《冒险小虎队》、《淘气包马小跳》、《马丁的早晨》、《奥特曼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多啦A梦》、《十万个为什么》。
(2)“眼球运动”确有魅力。学生们在看调查者带去的150种少儿图书时,争抢动漫书《马丁的早晨》的场面令人瞠目,其间还因争抢撕坏了一册。一套十本的彩色连环画,大家轮流盯着看,在实在无望的情况下,才无奈地选读别的图书。当问及你最先看的书和最想借回家的是哪一本书时,《马丁的早晨》以狂扫一切的威猛之势强占64%。另一本动漫连环画《隋唐英雄传》也得到学生的追逐和青睐。问其原因,原来电视上正在放映同名动画片,而且一家学生较普及的报纸上正在整版连载,这是一个媒体的时代,少年儿童的视觉听觉已在媒体狂轰滥炸的旋涡里旋转。这就少了选择,而多了狂热的追随。新课标规定,小学毕业要有一百万字的阅读量,现在看来一百万字的阅读量比较困难,但一百万的读图量很有可能达到。
(3)科普图书仍有吸引力。在“最先看的书”和“最想借回家的书”中,这一类的书永远以25%的比例占据着它不可侵犯的一席之地。只是,一再重印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已没有太多的新鲜感,现在几乎每个学生的家里都有一套藏在书橱里。它的几个近亲在这个领域已开始争奇斗艳,如《哦,原来如此》、《猜猜为什么》,以及以用图片和简约的文字介绍一种动植物的《螃蟹》、《鸡蛋》、《向日葵》……都在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,孩子们也很喜欢。科学在不断发展,科普书籍也在不断翻开新的脸。值得一提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开始关注自我。《别害怕》《别生气》《咪咪心事》男孩私房话》《女孩私房话》等,都在学生中传阅。生理和心理卫生是不容忽视的成长问题,应该让他们从健康正常的渠道获得这些知识。
(4)作家的名字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。当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熟悉的中国、外国作家各一名时,“写不出”、“不知道”的占43%。能写出来的高度集中在鲁迅、李白、巴金、冰心这四位作家身上,竟有一个学生写出了徐根宝的名字,仔细想想,徐教练的确出过一本书。这类让人啼笑皆非的名字竟也有5%的比例。写外国作家更是笑话百出:达芬奇、爱迪生、爱因斯坦等频频出现在学生的答卷上,填“写不出”的要占到52%;能写正确的,也像中国作家的情况一样,高度集中在高尔基、安徒生、莎士比亚这几个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身上。学生们获取这些作家名字的途径基本上是语文课本。
(5)功利性社会的功利阅读已从儿童开始。写不好作文,就看作文参考,成绩不好就多做教辅书上的习题,这是望子成龙家长们的共识。在回答爸爸妈妈最近推荐或强迫我看的书时,30%的学生填了教辅和作文参考类图书。而家长从不关心孩子阅读,不向孩子推荐书籍的,竟也接近了这一比例,为28%。有10%的家长向孩子推荐文学作品,这些作品大体局限于中国的四大名著和妇孺皆知的《安徒生童话》《格林童话》。家庭教育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显得苍白无力而又单一。当然,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剥夺和遏止孩子课余得到心灵抚育的机会。60%的孩子只有在假期和双休日有看课外书的时间,但仍有32%的孩子的假期被父母安排的各类助学辅导班填满,能够自由阅读和玩耍的仅占8%。
(6)看书渠道和购书费用成为阅读的两大阻碍。每年全国各地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儿童读物有八千多种,这些图书基本通过两个途径进入少年儿童的视野,一是学校图书馆,二是书店的柜台。80%的孩子都在学校图书馆借书,58%的孩子偶尔去书店买书,常去买书的有36%。由于童书的高价位,使大部分家长无力购买装帧精美、插图漂亮的图书。如此看来,提升学生的阅读量,扩大学生的阅读面,学校仍是主渠道和主阵地。
在调查过程中,我们也在思考推动儿童阅读的对策,比如——
教师应该担当起重要的角色。教师光开出推荐书目是远远不够的,还要读过这些书,能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。教师自己更要有广泛的阅读兴趣,这才能在学校和班级里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。
出版社要重视推荐和“导读”。台湾一些少儿出版社的做法值得借鉴,他们每出一本童书,就有出版社相关人员深入学校和类似“读书会”的组织中去做导读,把书的精彩篇章和梗概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小读者眼前,甚至还利用书的插图和情节编排一些游戏活动。有时也请作家或译者和孩子面对面地交流。看来,出版社还是要弯下腰直接面对小读者,不能只忙活几个大型图书定货会。
亲子共读,提升家庭文化气息。在国外,有很多全职妈妈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“读书会”活动,她们受到好作品的感染,便会与自己孩子一起分享。我们的父母做不到全职,但抽出点空,了解和参与一下孩子心灵大厦的建造总是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全社会都要关心儿童阅读。尤其是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和为青少年服务的场所,可利用自身资源联合媒体一起策划,用精彩活动、精品图书吸引孩子。因为儿童的阅读不单单是老师和家长的事,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时时处处有捧书的少年。
(本次抽样调查由中福会少年宫《少先队活动》编辑部组织,执笔:赵小华)
来源:《文汇报》 2005年